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玉、敬玉、崇玉的意识达到了无以复加、顶礼膜拜的程度。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三千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从周朝开始,正如郭宝钧所说:抽泽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考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周礼”中对君王和公侯大臣用玉做了规定,以用玉优劣表示不同官阶等级和权力,用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传说中的华夏先祖黄帝居住昆仑,以玉为食,并把玉种于钟山,天地鬼神也以玉为食。伟大诗人屈原也向往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汉朝皇帝服玉食以求长生不老,死后穿玉衣以求不朽。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玉的追求和崇拜。
国家之宝,皇室之珍,镇国之玺,都离不开玉。商纣王临死之前还取玉环身才自焚。春秋战国,楚赵之争,以完璧归赵,免除战争。乾隆皇帝爱玉成癖,大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的上万件玉雕作品大都为乾隆钟爱,他每得一件都要提诗赞颂。
中国有句谚语叫:“有国必有玉,无玉不成国”。所以我们国家的“国”字即是四壁成垒的玉石大“国”。在民间玉还作为祈求吉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益寿延年、驻容美颜、传世信物、馈赠礼品等之用。在语言文字中,玉成为一切美好圆满的象征,只要有一个词冠以玉字,这个事物必然是美好吉祥、纯洁、幸福,如:玉女、玉卿、玉郎、玉颜、玉肌、玉骨、玉体、玉容、玉貌、玉华、玉茗、玉音、玉华、婷婷玉立、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金童玉女、金枝玉叶等等。
玉是高贵、纯洁、友好、吉祥、和平、美丽的象征。如果说魅力不朽是玉的宝贵特征,那么坚贞温和则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好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格,“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概,“锐廉不挠”的勇于开拓、无私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凡此种种都无不蕴含和彰显了玉意识,在中华民族精神和高尚伟大的民族情操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之作用。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玉,利用了玉,由于玉的独特品格,爱玉、敬玉、崇玉的意识不断深化,最终赋予了玉鲜活的人文内涵,使玉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