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治玉唯诚



治玉唯诚


每一方玉都是天地的宠儿,是沧海桑田的杰作,它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精魂和声音。人们所应做的,只是理解它、欣赏它,再将它的个性、灵魂和声音释放出来”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中国在各个时期都遗存有一批极富时代特征及历史研究价值的代表性器物,例如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铜器、战汉漆器、隋唐金银器、宋明清瓷器……这些器物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却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经久不衰,长期受到民众如此的宠爱,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琢玉,是指对玉的雕琢。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琢玉,或是治玉、碾玉、碾琢玉。


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国琢玉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8000年而不衰,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支撑这个奇迹现象的因素,是古代先民对玉赋予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认为玉是能驱邪秽通神灵保平安的祥瑞之物,正是这种无形的、心理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训,“黄金有价玉无价”说法的流行,更使玉笼罩在神秘的色彩里。


古人将玉比喻为“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又赋予“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其实古人对玉的材质并不十分挑剔,“美石为玉”充满着朴素的观念。



古代玉雕作品图案题材千奇百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围绕祥瑞文化展开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见的玉雕作品,诸如“喜报三元”、“瓜蝶绵绵”、“多子丰收”、“欢天喜地”、等讨喜的世俗玉雕,形态百样而且设计精巧,它们既可作为身上的挂件,亦可充当案头清玩,雅俗共赏。


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破瓦乱石一样。观赏手中把玩的玉器,皆为人琢之物。故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



但治玉则诚,以虔诚之心治玉,是中国治玉人心中不可动摇的圭臬准绳。于是《礼记》中留下了“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的古训。


玉唯雅,玉唯诚,玉唯信,时至今日,“薛氏”依然恪守着这一古风盎然的理念。“精益克靡,传业无间,诚信经营,严禁作伪”,“薛氏”认为,做玉就是做人。


面对一块璞玉之时,我先不会去想它能被用来做什么,如果这样,则是对玉不“诚”。这是我从爷爷那里学习而来的,在我眼里,每一方玉都是天地的宠儿,是沧海桑田的杰作,它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精魂和声音。人们所应做的,只是理解它、欣赏它,再将它的个性、灵魂和声音释放出来。




薛氏祖传玉店有很多寓意很好的精雕作品,“辈辈封侯、平安无事、四季都好、八方来财、望子成龙、圆圆满满”等,其雕琢工艺精湛,深受玉友喜爱。

阅读:4618次发布:2016-05-05 17:32:54

相关文章